您当前位置:首页 > 国际交流
国际交流

中国古生物学会参加第三届国际古生物学大会总结报告

发布时间:2016-08-18


会议中英文名称,举办地点和时间:
The 3rd International Palaeontological Congress, London, 28th June – 4 July, 2010
第三届国际古生物学大会,伦敦,2010年6月28日—7月4日
国际组织执委以上人员名单:(姓名、国籍、职务、任期)
执委会:Richard Aldridge (英国), Howard Armstrong (英国),David Harper (丹麦), Andrew Smith (英国),Norman MacLeod(英国),Timothy Palmer(英国),Mark Purnell(英国),Mark Sutton(美国),Yang Qun(中国)
学术委员会: Richard Aldridge (英国), Howard Armstrong (英国),David Harper (丹麦), Michael Bassett(英国),Michael Benton(英国),Peter Crane(美国),Thomas Dunkley Jones(英国),Philip Donoghue(英国),Christine Janis(美国),Paul Kenrick(英国),Bruce Lieberman(英国),Patrick Orr(英国),Kevin Peterson(美国),Rong Jia-yu(中国),Thomas Servais(法国)
任期:2006-2010
国际组织中是否有我国科学家任职,姓名、职务、任期
杨群,第二届国际古生物大会执委会主席(2002-2006);第三届国际古生物学大会执委(2006-2010),中国古生物学会理事长(2009-2013),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所长
戎嘉余,第二、第三届国际古生物学大会学术委员会成员(2002-2006,2006-2010),中国科学院院士
侯先光,国际古生物协会副主席(2006-2010),云南大学教授
本次会议是否进行了执委会改选,若是,请列出新一届人选名单(姓名、国籍、职务、任期)。我国科技人员是否当选(姓名,性别,单位,国际组织职务,任期):
新一届国际古生物协会副主席:周忠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与古人类研究所所长)(2010-2014)
会议简况(出席会议人数,中英文的大会报告题目);国际组织工作会议讨论的主要问题和结果:
本次会议共有来自全球850多位古生物学和相关领域的专家出席会议,组织了一次大会报告会和26个专题讨论会。大会报告:(1) Biomolecular Palaeobotany - Molecular Records of Continental Vegetation in the Quaternary[生物分子古植物学—第四季陆地植被的分子记录] (2) The Fossil Record of Microevolution [微进化的化石记录] (3) Evolutionary Regulation of Biodiversity in the Oceans [海洋生物多样性的进化调节] (4) A Molecular Perspective on Human Origins[人类起源的分子证据] (5)From Rock to Reality Multiple Approaches to Functional Analysis in Fossils[从岩石到现实:化石功能分析的多重方法]
我国来自中科院、高校和博物馆等系统的80多位专家出席会议。并组织了一场以“中国古生物的新发现和新进展”为专题的讨论会。本次专题交流报告25个,展板20个,收到来自各国家会者的高度关注。
为促进中国公益事业发展,支持古生物学界新秀的成长,经中国古生物学会申请,“中国古生物化石保护基金会”向国内18位青年古生物工作者提供了15万元的经费资助,这18位学者分别在第三届国际古生物大会中国分会场及大会做了报告,扩大了中国在该会议的影响力。
国际古生物协会召开了工作会议,通报了财务情况、会议组织情况和化石保护组织的工作等。
该领域在国际上的研究及发展现状和趋势,工作做得较好的国家和单位,与国际同行相比,我国的发展水平:
这次会议展示了大量新成果和新方法,尤其是一些三维的研究手段、分子古生物学,代表国际古生物学界的最高层次的学术交流和展示平台。我国古生物工作在国际上享有独特的地位,许多新的成果受到国际学术界的高度关注。据此,国际古生物学大会特色唯一一个以区域工作为主题的中国古生物学专题讨论会,来自中、英、德法等国的专家作了前沿学术报告,受到国际学术界的好评。
我国与会者不仅组织了中国专场报告,也参加了其他25个专题讨论会议,并作了20多个报告和30多个展板。
应该说,我国在古生物学领域的国际地位比较高,云南的澄江生物群、贵州的瓮安生物群和关岭生物群、辽西的热河生物群等都是国际学术界聚焦的重要课题。
不足之处,我国在运用高技术(比如微观断层扫描、同步辐射断层扫描)等方面开展的工作比较少,大规模数据集成和数学模型的构建缺乏。
此次会议的主要收获,对该国际组织的评价及其发展趋势的看法:
主要收获:(一)进一步扩大了中国古生物学的影响力,增进了解、合作;(2)了解了国际上一些新的热点和技术,虚拟古生物学(虚拟形态重建)是一个新兴并非常活跃的方向;(三)与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签署了学术合作协议
国际古生物学大会每四年召开一次,是全球古生物学家聚集的一次重要活动,中国古生物学会是该协会的团体会员,有利于发展中国古生物学家和国际同行的交流合作。国际古生物协会的官方刊物是:Lethaia。戎嘉余院士是该刊的编委会成员。许多中国古生物学家是该刊物的作者和评审专家。
下次会议的时间及议题:
2014年,阿根廷
此次会议在组织及安排上值得学习的经验:
会议安排非常简洁,只安排一场大会报告会,开幕式非常简单(会议主席、两个依托单位领导讲话总共只有10分钟)。会议依托伦敦帝国学院(Imperial College)和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会议宴会在博物馆举行,别开生面。
对于中国古生物化石保护基金会资助参加国际会议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感谢中国古生物化石保护基金会资助本次会议青年古生物工作者,希望以后能够在更多的领域进行合作。

附件下载:

Copyright © 中国古生物学会 地址:南京市北京东路39号 邮编:210008

电话:025-83282138 传真:025-83357026 E-mail: psc@nigpas.ac.cn

苏ICP备16036686号-1

苏公网安备 3201020201013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