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国际交流
国际交流

第二届国际古生物学大会会议纪要

发布时间:2016-08-18
The 2nd International Palaeontological Congress
第 二 届 国 际 古 生 物 学 大 会

Secretariat Office, Executive Committee of IPC 2006
Nanjing Institute of Geology & Palaeont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39 East Beijing Road, Nanjing 210008,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el: +86-25-8328 2221; Fax: +86-25-8335 7026;
E-mails: IPC2006@nigpas.ac.cn; Web: www.ipc2006.ac.cn


“远古生命与现代途径”研究的盛大聚会
-我国成功举办第二届国际古生物学大会
第二届国际古生物学大会会议纪要

(一)
倍受国内外注目、被誉为国际古生物学界“奥林匹克盛会”的“第二届国际古生物学大会”于2006年6月17至21日在北京大学成功举行。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协名誉主席周光召院士、中国科协党组书记、中国科协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邓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陈宜瑜院士、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李家洋院士、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林建华、国际地球科学联合会主席张宏仁教授等出席了6月17日上午在北京大学百年讲堂举行的大会开幕仪式。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发来贺信,对大会的隆重开幕表示热烈的祝贺,他指出“古生物学研究不仅在人类探索自然及其变化规律中发挥重要作用,而且在地质矿产和化石能源的勘探和开发中起到积极的作用,它的研究成果还是对社会公众进行科学教育的重要素材,是广大公众喜闻乐见的科学内容。”“中国科学家在古生物学及相关研究领域中,做出了许多引人注目的研究成果。本次大会的召开必将极大促进国际科技交流合作,推动古生物学研究的发展。”
大会开幕式上,邓楠、李家洋、林建华、张宏仁等分别发表致词和讲话,对古生物学近年来取得的成就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对世界各国的古生物学家汇聚北京研讨古生物学最新进展表示热烈欢迎。
邓楠在开幕式致词中指出,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中国的古生物学科已发展成为我国最繁荣的自然科学学科之一。特别是近20年来,我国古生物学家在若干重要基础和前沿研究领域内做出了一系列具有影响的原创性成果,在国内外科学界和公众中产生了重要影响。邓楠认为,中国具有开展古生物学研究很好的自然条件,地质古生物资源丰富。我们鼓励国内外科学工作者开展广泛的科研合作和学术交流。本次大会既是各国古生物学家进行学术交流和探讨学科发展战略问题的大会,也是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古生物领域的一次良好的机会。本次大会的召开将进一步促进各国古生物学家相互间的合作与交流,进一步推动世界古生物学科的发展。
李家洋副院长在讲话中指出,古生物学是一个神秘、有趣而且富有挑战性的科学领域,我国的古生物学工作者在中科院实施的“知识创新工程”中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尤其在科学新发现、学科领域的交叉与联合、广泛的国际学术组织活动中表现相当出色。中科院欢迎来自世界各国的专家进行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
张宏仁教授在致词中指出,古生物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它研究和揭示地球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生命演化等重大科学问题,并在近年来取得了颇引人注目的成就。本次大会的召开不仅是古生物学家的盛会,也是地质科学界的一次重要聚会。他预祝全球的古生物学家取得更大的成就。
出席大会开幕式的还有来自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国际部、办公厅,科学技术部基础司、国家自然科学学基金委地球科学部、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局、国际合作局、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学会等单位和部门的领导和嘉宾。
第二届国际古生物学大会国际学术委员会秘书长、执委会主席、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副所长杨群研究员主持了本次大会的开幕式。大会中国组委会主席、中国古生物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所长沙金庚研究员在开幕式上致答谢词,代表会议主办单位向国内外有关机构对本届盛会的成功筹备和召开所给予的大力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二)
国际古生物学大会是国际古生物学界的最高组织机构“国际古生物学协会”(IPA)的系列学术年会,每四年举行一次,是世界古生物学科最高级别的大会。本届大会由中国古生物学会主办,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学院承办。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现代古生物学和地层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调查局、吉林大学古生物学和地层学研究中心、北京自然博物馆和中国地质博物馆、常州中华恐龙园等多家高校和科研单位等共同协办了此次会议。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国际古生物学协会、中国地质学会等对会议的筹备和召开提供了积极的支持。
来自我国和美国、俄罗斯、日本、英国、德国、法国、瑞典、丹麦、挪威、加拿大、意大利、比利时、西班牙、荷兰、捷克、波兰、印度、蒙古、韩国、马来西亚、伊朗、巴西、阿根廷、埃及等近40个国家的800余位古生物学工作者和来宾出席了本次盛会(其中国外代表403人)。此次大会基本“囊括”了当今国际古生物学界最知名的学者和最活跃的学术权威,包括国际著名古生物学专家、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耶鲁大学的Derek Briggs教授,美国科学院院士、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William Schopf教授,美国科学院院士、佛罗里达大学的David Dilcher教授,澳大利亚科学院院士Roger Summons教授、美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资深古生物学家Douglas Erwin博士、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卡迪夫大学Dianne Edwards教授,瑞典皇家学会会员Else Marine Friis教授,俄罗斯科学院院士Michael Akhmetiev教授、国际古生物协会主席Richard J. Aldridge教授、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Jere Lipps教授、德国法兰克福森肯堡博物馆馆长、德国科学研究联合会(DFG)地球科学部主任Volker Mosbrugger教授等。我国著名古生物学家杨遵义、李星学、王鸿桢、张弥曼、殷鸿福、吴新智、周志炎、戎嘉余、邱占祥等也参加了本次盛会,并与众多国内外的同行一起进行了学术交流。著名地质古生物学家、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刘东生院士也应邀参加了本次会议的部分学术活动。大会还对来自10多个发展中国家的近40位学者和青年学生等提供了部分参会资助。
本届大会会期共5天,以“远古生命和现代研究途径”为主题,对近年来古生物学的新发现和新进展进行深入而广泛的研讨。会议共有大会报告8个, 内容涉及分子埋藏学、热河生物群、古生物学研究新技术、寒武纪大辐射、二叠-三叠纪界线、二叠纪末期大绝灭等国际古生物学研究的前沿领域。其中瑞典皇家学会会员Else Friis和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耶鲁大学Derek Briggs教授等带来的最新成果,分别基于精度高达每微米一层的CT (计算机X线断层摄影术) 扫描技术以及化石DNA的分子埋藏学理论的最新突破。作为我国青年古生物学家的代表,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所周忠和研究员、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所沈树忠研究员也分别围绕“热河生物群的新发现”、“二叠纪末期大绝灭的研究进展与展望”等学术问题,在会上作了大会报告,受到与会学者的积极评价和赞赏。
会议设有一系列学术报告分会,包括特别报告会5个、综合报告会和专题研讨会30个。会间共交流口头学术报告505个,展板报告200个,内容涉及到了古生物学研究的各个研究领域、热点研究方向、新的研究技术和方法、学科前沿问题以及最新的科学发现等。大会特别报告会对地球历史的古胚胎学和发育生物学、地质生物多样性、进化与发育古生物学、过去和现在的全球变化与生物演化等进行了深入的研讨。近10个综合报告会的系列学术报告涵盖了古生物学各分支学科的最新进展,包括古植物学、孢粉学、古无脊椎动物学、古脊椎动物学、化石库、古生态,古生物地理和古气候学、高分辨率地层学、微体古生物学等。
本次大会学术活动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一批重大的国际合作项目均纷纷在会议上设立了专题研讨会,包括双边和多边国际合作计划,由国际地球科学联合会等资助的国际地球科学计划(国际地质对比计划IGCP)等,所研讨的主题均是目前地质古生物学领域的前沿学术问题和倍受关注的内容,以及地质历史时期关键时段的生物多样性和生命演化的新进展等,主要内容包括地球最早期生命证据、新元古代古生物学、寒武纪辐射和绝灭、奥陶纪的时空变化与生物环境、中古生代脊椎动物的生物地理学、早期陆生维管植物多样性与环境相互作用,泥盆纪的生态系统和气候演变,二叠纪末期的绝灭事件,三叠纪的生命与环境、海洋脊椎动物和生态系统、海相与非海相侏罗系、早白垩世陆地生态系统重建、白垩-第三纪界线生物群,欧亚大陆东部新近纪气候和生物变化、哺乳动物的系统发育、分化和生物地理学,火山口、泉涌及生态系统、分子和同位素信号,远洋区的生物演化等等。除此之外,有关二十一世纪大学和博物馆的古生物教育、古生物公园及全球范围杰出化石点的保护、中国古生物学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等大众普遍关注的问题也在会上进行了充分而热烈的研讨。
国内外的近130多位古生物学专家分别在会议上担任大会、分会召集人和主持人,其中,国际著名学者、前国际古生物学协会主席John Talent教授、新任国际古生物学协会主席David Harper教授、美国科学院院士David Dilcher教授,以及张弥曼院士、殷鸿福院士和戎嘉余院士等应邀先后主持了两次全体大会的报告会(Plenary Sessions)。
会议共收到论文摘要690篇,共计152万多字,555页,在会前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以《远古生命和现代研究途径-第二届国际古生物学大会论文重要专辑》(英文)为题正式出版并向国内外公开发行。各国内外学术组织、国际地球科学计划(IGCP)项目、国际古生物学协会、国际二叠纪地层分会、中国和美国科学基金会、第二届全国古生物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等纷纷利用大会召开的机会,在会间和会后召开了形式多样的专题工作会议。
本届大会设有会前、会间和会后10多条野外考察路线,以使各国学者专家更好得了解中国出露完好的地层剖面和保存精美的古生物化石,主要包括桂林泥盆系、华南东部二叠三叠系、辽西热河生物群、华南埃迪卡拉纪冰期与古生物、云南和贵州新元古代和寒武纪地层与化石库、西藏上古生界-三叠系层序、内蒙古陆相第三系、北京西山寒武纪和奥陶纪地层以及北京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等。此外,会议还组织参观了北京自然历史博物馆、中国地质博物馆以及中国古动物馆。
本次大会还吸引了多家世界著名出版社参加会间的书刊展览,包括荷兰的Elsevier、英国的Blackwell和剑桥大学出版社以及国内的科学出版社等,参加展览的除了知名的国内外古生物学专业学术刊物外,还有一批新近出版的中外文古生物学专著,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古生物学近年来所取得的最新进展和重要成果。
另外,英国Blackwell出版社、《Palaeoworld》杂志社等还在会间组织召开了编辑读者见面座谈会和国内外的编辑工作会议。本次大会的部分成果还将于会后在《Palaeoworld》上出版系列学术专辑。
大会还组织了丰富多彩的冷餐招待会、欢迎宴会、北京近郊一日游等系列社会活动。6月16日晚,会议主办单位之一北京大学组织了冷餐招待会,由北京大学白志强教授主持招待会,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林建华教授代表北京大学向来自全球的古生物学家表示热烈的欢迎,并介绍了北京大学的发展历程和在古生物学研究方面的的历史、进展成果。6月18日晚,组委会在北京友谊宾馆召开了欢迎宴会。宴会由IPC2006中国组委会主席、中国古生物学会理事长、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所长沙金庚研究员、IPC2006中国组委会副主席、中国古生物学会副理事长、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长朱敏研究员共同主持,参加大会的国内外代表、嘉宾以及为会议服务的志愿者等近700人欢聚一堂,首先绕有兴趣的聆听了著名古生物学家、美国加州大学Wliiliam Schopf教授所作的题为“中国古生物学的财富:一名来访者的印象”的精彩而幽默的特邀报告。欢迎宴会上,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文艺演出、丰富的中国美食、精彩的自选表演、友好的气氛等,无不让代表们流连忘返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
由于新理论、新思想、新技术及新方法的不断涌现,同时随着与现代生物学、生物分类学、有机地球化学、生物医学等学科的交叉性越来越紧密,世界古生物学在近几十年显示出更强的生命力,并不断取得重大突破。20世纪人类积累了大量的生物学、分类学和生物地层数据,这些数据的积累使得进化论和门德尔遗传学结合起来,如遗传学和物种起源、分类学和物种起源、演化的速率和模式、分支系统学等的运用使得古生物学在研究方法上有了新的进展。最高级别的古生物学大会的召开对促进古生物学科发展与交流,以及探讨学科发展战略问题等均具有重要意义。
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中国的古生物学科已发展成为我国最繁荣和最具活力的自然科学学科之一。特别是近20年来,我国古生物学家在地球早期生命起源与演化、澄江动物群和“寒武纪大爆发”、最古老的脊索动物、鸟类的起源、被子植物的起源、二叠-三叠纪之交的生物大灭绝、全球年代地层系统和界线层型等研究领域内做出了一系列具有重大国际影响的原创性成果,在国际古生物界引起强烈反响。中国古生物学家在国际古生物学界的威望、地位和竞争力不断提高,有数十位古生物学家在国际学术组织和机构中担任主席、副主席、秘书长等近百个重要职务。中国具有开展古生物学研究得“地”独厚的自然条件,辽阔的国土上广泛发育从几十亿年前的太古代到近代第四纪地层,剖面连续完整,化石丰富多彩,堪称世界之最。许多重要古生物学理论问题的解决有赖于中国古生物材料的发现与研究,特别是近年随着许多重要化石材料的不断发现与探索,已使我国成为世界古生物研究的热点地区之一,大批国外同行都期盼到中国进行实地参观、考察、交流与合作。
本次大会引起了国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6月17日上午,中国古生物学会、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所、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北京大学等大会主办单位在北京大学召开新闻发布会。来自新华社、中国新闻社、光明日报社、中国日报、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新华网、新浪网、中国科学院网站等国内主流新闻媒体的40多位记者参加了发布会。中国古生物学会理事长、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所长沙金庚研究员、中国古生物学会副理事长、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长朱敏研究员、中国古生物学会秘书长、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副所长杨群研究员等先后向国内外新闻记者介绍了国际古生物学发展动态、中国古生物学近年来所取的进展和本届会议的情况。与会专家普遍认为,近年来,古生物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越加紧密,新理论、新思想、新技术及新方法不断涌现,世界古生物学在近几十年显示出更强的生命力,不断取得重大突破。因此本次大会将焦点聚集在远古生命和现代研究途径。“中国具有开展古生物学研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近年来随着许多重要化石材料的不断发现,我国已成为世界古生物研究的一大热点地区”。
本次大会在北京的召开,为全面展示我国古生物学研究水平和新成果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国际学术舞台。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本届国际古生物学大会上,来自中国有关科研机构、大学以及博物馆、科普教育等行业的中青年古生物学者和后起之秀在会上纷纷亮相,报告和交流了他们在古生物学各门类和各领域研究的重要进展和新的发现,并和国外同行一起主持了诸多分会报告会,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极大关注和高度评价。

(四)
本次会议在组织筹备、电子化、网络化和会务接待国际化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了成功,在诸多方面做到了和大规模国际学术会议相接轨。更重要的是,本次会议不仅是我国目前承办的规模最大、级别最高、涉及面最为广泛的古生物学国际会议,也是迄今为止国际古生物学界最大的一次国际性盛会,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重要、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众多国际知名专家和国内学者纷纷盛赞本次会议取得了圆满的成功,对本次会议浓郁的学术气氛、众多高质量的学术报告以及细致高效和国际化的组织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对中国古生物学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表示钦佩和赞赏。国际古生物学协会副主席、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Else Marine Friis教授称赞本次会议无论是大会报告还是各个分会的专题研讨会议都组织得很成功,在短短的四天时间内安排了500多个学术报告和200 余个展板报告,表明了大会主办者十分出色的组织能力和务实高效的工作。国际古生物学协会前任主席、英国来斯特大学的Richard J. Aldridge教授会后发来专函,向会议的成功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并感谢中国同行组织了这次非常成功的国际会议。他指出“这是我科学生涯中所参加的最为愉快、收获最大的国际学术会议”,“会议安排了众多高质量的学术活动和精彩的社会节目。你们的工作表明,国际古生物学大会是无论从事何种研究的任何古生物学者所不能错过的盛会”。
新任国际古生物学协会主席、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的David Harper教授来函指出,本次会议具有“高水平的科学报告,这反映了会议在学术安排和组织方面的出色工作。我很高兴看到如此之多新的和令人振奋的古生物学新发现,尤其是年轻同行们所作的高质量的报告,这对于我们古生物学的发展来讲是个很好的标志”。
(五)
本次盛会的成功举办,得益于我国改革开放政策和日益强大的综合国力,以及中国古生物学界在国际上地位的不断提高,还得益于国家有关机构和单位的鼎立支持和协助。大会组委会特别感谢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际古生物学协会、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中国古生物学会、中国地质学会对本次会议的支持。
感谢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学院作为承办方对会议的成功召开所给予的大力支持。
特别感谢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现代古生物学和地层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调查局、吉林大学古生物学和地层学研究中心、北京自然博物馆和中国地质博物馆、常州中华恐龙园等多家高校和科研单位共同协办了此次具有历史性意义的国际古生物学大会。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为这次会议论文重要专辑的出版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在很短的时间内高质量完成出版工作,从而为会议的顺利召开提供了保证,特此向高哲峰副总编表示衷心的谢意!
另外,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和古人类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等单位的一大批年轻工作人员、研究生和志愿者等为大会的成功召开提供了会场、会务、接待等各项服务,在此也表示感谢!

(六)
值得特别指出的是,第二届国际古生物学大会的发起者和总召集人、国际古生物学协会副主席、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金玉玕院士,自始至终领导了此次会议的组织和筹备工作。2004年起,他亲自组织成立了大会的国际学术委员会、中国组委会和执委会,组建了大会秘书处,并积极联系国际和国内古生物学同行,搭建国际学术交流的平台,关心和指导会议的各项筹备工作。他于2004年11月和2005年4月分别在北京大学和常州主持召开了第二届国际古生物学大会组委会和执委会两次联席会议,2006年4月分别向组委会和执委会委员就如何开好本届国际古生物学大会发了函件,2006年5月为大会公开出版的会议论文摘要集《远古生命与现代研究途径》一书亲自撰写了绪言。大会组委会和执委会谨对金玉玕院士为此次国际盛会的成功召开所做的指导和各项工作深表敬意和感谢!


第二届国际古生物学大会组委会及执委会秘书处
中国古生物学会
2006年7月10日,南京
附件下载:

Copyright © 中国古生物学会 地址:南京市北京东路39号 邮编:210008

电话:025-83282138 传真:025-83357026 E-mail: psc@nigpas.ac.cn

苏ICP备16036686号-1

苏公网安备 3201020201013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