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生物学会古无脊椎动物学分会第四届学术年会暨中国古生物学会古生态专业委员会第八届三次学术年会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召开
10月25-28日,中国古生物学会古无脊椎动物学分会第四届学术年会暨中国古生物学会古生态专业委员会第八届三次学术年会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召开。会议以“古无脊椎动物演化、古生态重建与宜居地球”为主题,内容涉及生命起源与系统演化、寒武纪生命大爆发、深时地球大数据研究、中新生代地层、生物群及相关地质事件和古生态学等,充分展示了近年来我国古无脊椎动物学和古生态学等相关领域的最新技术方法和研究成果。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副校长刘大锰,中国古生物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宋海军,北京市科协人事部部长张宏,中国古生物学会古无脊椎动物学分会理事长王博,中国古生物学会古生态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樊隽轩分别为大会致辞。
会议邀请西北大学舒德干院士、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所赵方臣研究员、南京大学樊隽轩教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宋海军教授和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席党鹏教授做大会特邀报告,题目分别为“地球动物树起源和生态系统演化的重大创新事件”、“寒武纪大爆发与特异埋藏化石群”、“深时生命演化研究中的大数据、算法与大模型”、“基于大数据与模型模拟的生物大灭绝研究”和“东特提斯白垩纪-古近纪地层、生物群和重大地质事件”。大会还举办专题学术报告33个,学生报告18个,展板33个,并特别开设河北滦平早白垩世热河生物群新产地和天津蓟县中新元古界经典地质剖面两条会后野外考察路线,不同研究领域的师生在野外观察剖面地质现象并采集古生物化石,共同交流探讨中生代生物的演化和发展过程。
作为地质学与生命科学的交叉学科,古生物学古老而又充满活力,丰富多样的古生物化石作为地球历史发展的重要见证,揭示了地球演化过程中生物的丰富多样性,和生命在不同地质时期的发展及其适应环境的能力,为我们理解生命的起源和进化,解析地球生态系统的演变提供了重要参考。此次会议的召开为来自不同研究院所甚至是不同国家的专家学者们,提供了深入探讨古无脊椎动物、古生态学研究等前沿科学问题的平台,以分享他们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创新观点,有力促进了古生物学的发展和交流。
大会评选“优秀学生报告奖”和“优秀展板报告奖”,授予来自南京古生物所、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北京大学、南京大学、西北大学、首都师范大学、贵州大学、和西北大学的15名研究生。
本次大会由中国古生物学会古无脊椎动物学分会中国古生物学会古生态专业委员会主办,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深时数字地球前沿科学中心、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博物馆和早期生命演化实验室承办。来自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吉林大学、云南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西北大学、长安大学、贵州大学、昆明理工大学、河北地质大学、河南理工大学、沈阳师范大学、大连海洋大学、中国地质科学院、中国地质博物馆、国家自然博物馆、常州博物馆、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中海油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等科研和科普工作相关单位的专业工作者、专家学者和青年学生等参会交流。